为什么对于慢性病为敌不如为伴澎湃在线


<

原创师建国心声经典

在生活中,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不与慢性病为敌,要与慢性病为伴,合理管控,和平共处,正常生活。

1、先进设备往往放大异常

由于先进检查设备的使用,现在,要想证明一个人没有任何病,很难。要想证明一个人有病,很容易。

你身体再棒,也经不住B超、CT、磁共振、MRI、DSA等各种检查或化验的考验。如果按照正常标准,可以证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有的人原本没有任何症状,检查中偶然发现一点异常就过份敏感,有的医生,不了解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如:脑内脱髓鞘啊,脑萎缩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条脑血管狭窄啊,等等,常常会放大异常,把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把阴天看成已经在下雨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天还没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撑起雨伞,穿上雨鞋,大家一定会认为他是”“神经病”。但在治疗疾病时,这样的“神经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却没人感到不正常。这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2、小病大养不利康复

慢性病不宜小病大养,赖床不起或长期卧床不愿活动。

首先,病理生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器官有病,并不是这个器官整个组织不好,而是部分有病。病变组织需要修复,必须依赖营养物质的补充,而组织的营养来源于血液供应,只有供血充足,营养丰富,病变组织才能迅速地修复。适度的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加速病变组织的恢复。如果病人赖床不起,不参加适当的锻炼,机体血液循环不畅,代谢产物排泄减慢而积聚体内,久之,对机体产生不良的作用,致使病变组织病损程度加重,健康的组织器官营养不良,功能降低,日趋衰退,病情加重,危害健康。

其次,病人长期卧病或赖床不起,体力活动减少,但大脑思维却很“活跃”,常常会胡思乱想。脑组织过于“活跃”,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氨基酸、氧气、卵磷脂等能量物质。由于病人活动较少,食欲欠佳,营养供应不足,长此以往,会引起大脑功能减退、记忆力降低,从而导致大脑早衰。再加上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总担心疾病难以治愈,整天忧心忡忡,也不利于疾病的早期康复。

3、心理平衡增强自愈力

心理作用不可估量的,人可以战胜细菌、病毒、癌症……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人体的抵抗力分各种不同层次,由各个系统组成,它需要一个总指挥——心理。

如果这个“总指挥”乐观向上,积极稳定,那么它就可以调动全身所有抵抗力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那就能赢。

如果心里没信心,感到恐惧,那整个“指挥部”就崩溃了,一定会全军覆没。

很多人体格健壮,肌肉结实,但心理很脆弱。有人说,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那是因为疾病先把人的精神击垮了。

保持健康的心心理的适度也就是心态平衡,这并不是让你心如止水、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态平衡的人也有喜怒哀乐,这很正常,但不要过度。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如果说人生的上半场是为了战胜别人,那么人生的下半场是为了取悦自己。

4、衰老是自然规律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和年轻就是不一样,根本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老年人是否正常。我们看到自己脸上有皱纹,头发变白了,从来不会担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颈内动脉有一个斑块,就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嘛。

你看看你们家的水管,看看你们家的茶壶嘴上是否有水锈,这斑块不就是因为血管使用时间长了产生的变化吗?如果人的器官始终没有变化,那秦始皇到现在恐怕还活着。

一个人,与慢性病为敌,过度治疗它,它一定也会以你为敌,更加伤害你的健康。

有一个59岁的女干部,没有任何症状,却强烈要求在体检中增加一个脑血管检查项目。MRA检查发现她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她又强烈要求放支架。支架术中,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昏迷,一周后就告别人世。她爱人后悔得悲痛欲绝。

实际上,介入治疗(支架)的适应症,是正规抗栓治疗无效和症状性颅内供血动脉的严重狭窄。她一条都套不上,而非要装支架,真是何必呢?

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看待年龄,看待自己的身体,正确看待疾病,医院和医生!

5、为健康付出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健康的四大基石。

如果人们能做到这四点,应该不容易得什么疾病了。不过任何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现在很多人感觉压力大,想去放松一下,可是却误解了“放松”的意思,把“放松”理解成了.放纵,叫上三五好友出去撮一顿,酒桌上暴饮暴食,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还要搓一通宵麻将。这样的“放松”,当然会适得其反。

许多人梦想没有被岁月“碾压过”的痕迹,其实关键在于心态和状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sbj/162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