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以脑细胞为主构成,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属于身体“耗能大户”,为了保障大脑正常供血,身体有两套供血系统,一个是双侧颈动脉,一个是椎动脉,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是大事,如果两个系统都停工,生命很快停摆。
现阶段,中老年人大脑较为常见的是卒中问题,俗称“中风”,它和心血管疾病一起,成为当前居民病亡的首要原因。
卒中分为脑梗塞和脑出血。一个是脑血管堵了,一个是脑血管破了,都是非常严重和紧急的问题。从年龄上说,中老年人更常见,从案例上说,脑梗塞的群体更多一些。
脑梗的重要诱因是血栓,一旦堵住大脑某处血管,就会出现脑梗,表现出言语障碍、认知异常、视力受限、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症状,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科学家们针对脑梗制定各种防治策略,既有高危人群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的方案,也有出现脑梗后的急救方案,但更关键的是提醒中老年人关口前移,从预防角度入手,如:运动+控重+减盐+限油+戒烟酒+控制慢病的“组合拳”。
随着防治关口的前移,人们发现一个典型的现象——脑供血不足。
很多脑梗病例都有过脑供血不足的表现,有的病例发现,脑梗来临时发出的信号,和较早前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大同小异”,引起很多研究。
脑供血不足,就是大脑运转所需的血液供不上、供不够,引起脑细胞缺氧、缺血,脑部运转就出现功能障碍。脑供血不足不是疾病,是一种症状表现。
深究起来,脑供血不足和脑梗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脑供血不足的尽头是脑梗。
为什么说脑供血不足并非疾病?因为检查发现,没有大脑的局部病灶,没发现脑血管有实质性的病变。
为什么说脑供血不足是症状表现?有动脉硬化的问题,有头晕、头痛、头部发沉等反映,有脑动脉变窄后脑血流降低的问题。
可以说,脑供血不足是介于脑部正常状态和脑梗之间的过渡状态,当事人已经感觉到不适,积极干预能化“被动”为“主动”,任由发展就可能由“被动”加强为“催动”。
所以说,脑供血不足的尽头是脑梗,不是空穴来风,要重视和防范,主动改变,确保大脑长治久安。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脑供血不足有4个发展阶段,由轻到重步步深入,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特点,分别表现在:
第一阶段:给大脑供血的两套系统,出现波动和异常。
一个是中老年人的颈动脉,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老化、硬化而狭窄,或自身出现基础病而变窄,或长期抽烟、喝酒、肥胖、熬夜等加速狭窄。
一个是肩颈长期受压迫,出现“富贵包”和移位等问题,多见于玩手机、扛重物等,椎动脉出现问题后变窄。
这个阶段症状表现在:手脚发麻、乏力、容易打哈欠、耳鸣、记忆力时好时坏,等等。
第二阶段:血管狭窄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身心逐步异常。
1、在运动上,有吞咽困难、流口水、走路不稳、肢体活动不便等问题。
2、在感官上,有面麻、唇麻、舌麻、眼底血丝多、视物出现重影等问题。
3、在精神上,有的昏昏沉沉,失眠易醒,有的表现为急躁、多疑、记不住事情等。
第三阶段:临床检查确认脑部血流明显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
主要表现为:
1、血压波动,有时莫名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2、肢体突然不受控地抽动、跳动。
3、突然无征兆头晕、耳鸣,老人有时会无端跛脚、摔倒。
4、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不容易叫醒。
第四阶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离闭塞仅一步之遥,或已出现脑梗先兆。
主要表现为:
1、头痛现象明显,听力下降,肢体不听使唤。
2、突然话多、情绪急躁,或者短暂丧失意识,发音困难。
3、视物模糊,短暂失明,但都是一过性的。
4、嗜睡,频繁打哈欠,全身乏力,走路晃晃悠悠易摔倒。
如果怀疑脑供血不足,通常可以做脑血管彩超、CTA、MRA等检查,或者脑血管造影,医生会根据患者诉求采用合适的检查方式。
但管根本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作息、运动习惯,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积极做好治疗,配合稳定和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就有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sbj/1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