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真的不用治疗与预防吗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是指大脑半球深部或脑干的小穿通动脉闭塞形成的缺血性微梗死灶,经吞噬细胞清除后,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腔隙。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约占脑梗死的20%。病变主要累及基底节区、丘脑、脑桥、放射冠区等。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部分患者有高血压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导致脑部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或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史,发生小血管病变,最终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微小梗死灶,经吞噬细胞清除后,产生腔隙病变。有资料认为,舒张压增高对于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形成更为重要。

头颅CT检査可在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发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MRI呈长T,、长乌信号,较CT更为清晰。

诊断要点:①中年以后发病,且有长期高血压病史。②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腔隙性脑梗死典型表现之一者。③头颅CT及MRI检査证实与临床一致的腔隙病灶。④预后良好,短期内有完全恢复的可能。

本病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脑实质小出血鉴别。本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临床表现上具有相似性,但是与脑栓塞相比,发病速度较之缓慢,CT或MRI可有助于鉴别。脑实质小出血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占脑出血的10%,出血量0.3-10mL不等,仅能依靠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一、认知功能

腔隙性脑梗死虽然致残率、死亡率低,但复发率高,多发腔隙梗死常出现认知损害,评估认知功能、记忆力及高级神经功能是否有障碍。

二、危险因素

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肥胖、饮酒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通过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脑血管有无病变。

三、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致死率、致残率较低,但是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尽早开始进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jbby/159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