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冯华教授,陆军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创伤的救治与神经功能重建、出血性卒中防治研究、脑肿瘤微创诊治与转化研究。
发表SCI论文篇(IF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一等奖2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
● ● ●
我国神经外科在医学中是最年轻、最复杂但又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这和老一辈神经外科奠基者们敢为天下先的执着追求,以及当代神经外科专家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近日,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陆军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冯华教授,他结合自身经历与临床经验,从神经外科发展史和卒中诊疗研究等方面展开了分享。
Q1
神经外科现在较过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我国神经外科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
冯华教授:神经外科过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和微创神经外科。第一阶段,大体神经外科由HarveyCushing教授创立,从而诞生了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念。第二阶段,是以Yasargil教授为代表的显微神经外科,将手术显微镜应用于神经外科,达到了最大切除病变,最小损害功能的目的。第三阶段,微创神经外科时期,出现了显微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等领域。而现在的神经外科,已经全面进入到精准神经外科阶段。从宏观角度出发,即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发明了CT,使得人们能够实时看到脑部影像结构;随着数字显影、磁共振等技术问世,医者对于脑部结构相、功能相的了解,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从微观角度出发,即由于分子生物学不断进步,对脑肿瘤(例如胶质瘤)已可实施分子诊断。当我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神经外科工作时,国内很少单位能够开展CT,当时诊断主要靠两方面:临床表现和脑血管造影。发展至今,目前临床已能精准掌握实施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定位,我将它形容为“瓷器店里打老鼠”——既把老鼠抓住,又不损坏店内的珍贵瓷器。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教授、涂通今教授、王忠诚教授、史玉泉教授等前辈为我们留下的艰苦创业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比如,史玉泉教授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了大量创造性工作,只从国外文献上看到神经外科止血手段中提到明胶海绵,便和技术人员共同学习和研发,使得国产明胶海绵在我国普及,目前神经外科手术还在使用他当年研发的明胶海绵止血。在得知神经外科可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后,神经外科同道便和国产医疗器械同道共同设计,在显微镜下断指再植基础上,发展了可用于显微神经外科的手术显微镜,研发了相关显微手术器械,使中国显微神经外科迈向新的高峰,也追赶上国外显微神经外科的步伐。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这种艰苦创业、敢于创造的精神,值得神经外科同道代代传承。
Q2
对比国外,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如何?
冯华教授:近年来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诊疗水平在与日俱进,更可以说取得了长足进步。《神经外科杂志》、《神经外科》等国际权威杂志主编均表示收到过大量来自中国的神经外科论文,包括临床经验总结、试验研究,还有少量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年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医院江基尧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颅脑创伤》的长篇论文;医院张建宁教授组织了慢性硬膜下血肿他汀治疗多中心RCT研究,并于年7月30日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上。这些研究都为修订颅脑外伤救治指南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引发国际同行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zzbx/1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