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周刊
第7期
神外前沿讯,近期,第十四届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神经外科论坛在京举行(内容详见协作组成立),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岳树源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做相关学术报告,并接受了神外前沿的专访。
医院神经外科是中国神外发祥地,医院神外专科榜排行第五,拥有八个神外亚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专科”。
岳树源教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30余年,专注颅底外科手术,手术做得“精、准、巧”是同行对他的一致评价。
在本次访谈中,岳树源教授表示,医院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上应该大有可为,并且完全有能力做好。对于外科干预的“度”,哪些情况是过度,哪些情况是不足,岳树源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高血压脑出血
神外前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是什么?
岳树源:高血压脑出血是否手术有一定适应症,脑出血发病率高,但并非只有通过手术治疗。出血量幕上30ml,幕下10ml才需手术治疗,低于此可采取保守的治疗方式。现在只是随着技术进步,我们在需要手术干预的病人中的手术方式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比如过去需要开大骨瓣的,现在做得越来越收敛,因为既要考虑挽救生命,也要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还有内镜清除脑血肿,也在广泛运用。
神外前沿:高医院重视不足,医院需求强烈,对此您如何看待?
岳树源:高血压脑出血是威胁生命的急症,必须配合医政管理,当地救治,不宜频繁转院。要治疗规范化,让医院也能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比较到位。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医院完全具备这种条件。医院都有显微镜,医院完全有能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且治疗的很规范、治疗效果很好。
神外前沿: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人认为部分地区存在过度手术干预的现象,尤其是锥颅,您对此有何意见?
岳树源:不能贸然说滥用,因为医学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临床上一些干预和不干预的选择,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精确权衡利弊,并且常常存在争议。
任何治疗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很难简单量化。例如幕上30ml出血量是手术干预标准,但也存在不确定性,有一些病人出血30ml经过保守治疗可以恢复得很好,也闯过活命关了,治疗后也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但总体讲,超过30ml出血保守治疗是弊大于利,但不能因病人术后感染或再出血严重,甚至最终无法救活,就认为是过度干预。
手术适应症是基于对绝大多数人有利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对大部分患者是有利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作更加细致化,可能更多量化指标将被引入,如年龄,脑萎缩的情况等。例如出血30ml的年轻患者,可能就是要命的,即使手术治疗有风险,也比不作为的保守等待风险小,如果保守治疗可能出现脑水肿和脑疝,那种风险比我们手术要冒的风险还大,基于这一点我们可能就要手术干预;但如果是一个老年患者,已经脑萎缩了,30ml出血可能构不成生命威胁,保守治疗也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今后治疗应该更加细化、个体化,不能将临床中个人认识问题及技术问题简单的归结于过度干预。
神外前沿:您认为提高基层医生手术救治率的核心是什么?
岳树源:应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技术上尽可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神外前沿: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呢?
岳树源:内镜在基层,我想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普及。最现实的做法是先规范化显微镜的手术。
受访者简介
岳树源,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神经肿瘤学组主任委员、颅底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等多种学术期刊编委等职务。曾获“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术成就奖”和“赵以成神经外科年度贡献奖”。
加入协作组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zlff/1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