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波动大,小心脑出血妙招来了


对于ICH患者,控制血压波动至关重要。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ICH),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同属于出血性卒中。研究显示,高血压与ICH患者再出血事件增加及死亡率显著增加有关。血压变异性(BPV)是早期血肿扩大、神经功能恶化和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血肿扩大是多数ICH患者24h内主要临床特征,可压迫附近脑组织结构,导致神经功能和意识快速恶化,甚至死亡。

尽管如此,卒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最佳降压策略和血压目标仍有争议。《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指南》推荐,收缩压(SBP)处于-mmHg的ICH患者,急性期降低SBP至mmHg可能是安全的。然而,目前没有一种特定的抗高血压药物被批准来实现这个目标。

目前,拉贝洛尔、肼丙嗪和尼卡地平已被推荐为急性神经损伤的初始治疗方案。与尼卡地平相比,拉贝洛尔和肼丙嗪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难以满足临床迅速控制SBP的需求。而一项发表在NeurocritCare上的研究,就对尼卡地平等静脉注射抗高血压药物对BPV影响做了详细的对比[1]。

文章标题:尼卡地平可降低ICH患者血压变异性

01研究证实尼卡地平显著减少BPV,改善ICH患者预后

研究者根据患者出现后24小时内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分组:接受拉贝洛尔和/或肼丙嗪静脉注射的患者被归类为静脉推注组,接受尼卡地平±拉贝洛尔和/或肼丙嗪静脉注射的患者被归类为静脉维持+推注组(后简称尼卡地平组)。尼卡地平组的给药方式是首先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拉贝洛尔10-20mg或肼丙嗪10-20mg,随后以5mg/h开始静脉滴注尼卡地平,并在两次大剂量给药后滴定反应。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组间24小时内每小时收缩压的变化。

在纳入的位患者中,有位静脉推注组患者在24小时研究期间未接受尼卡地平治疗,而尼卡地平组的名患者在24小时研究期间接受了尼卡地平治疗。患者特征如表1所示。入选患者主要为白种人(87.9%),平均年龄69岁。我们的患者样本的预测0天死亡率为26%[2]。绝大多数患者(95.2%)住进神经科学加护病房。

表1:患者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到,有88.9%的患者在入院前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们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得分相当平均,分数在-11、12-14和15的患者各占约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静脉维持+推注组组患者的脑出血评分中位数低于尼卡地平组,这表明接受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可能更高。文中指出,尼卡地平组患者的SBP目标被设定在mmHg,所有患者均按要求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接受尼卡地平治疗。

图1:平均血压变异性情况

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到,接受尼卡地平治疗的尼卡地平组患者,收缩压在6小时内降幅明显,到达目标收缩压时间更短。且BPV的降幅显著高于静脉推注组24小时波动范围较小。相对而言静脉推注拉贝洛尔、肼丙嗪的患者,收缩压的下降速度较慢,且BPV下降幅度较小、波动幅度较大。

由此可见,使用尼卡地平治疗的ICH患者,SBP下降至目标值的时间更段、血压波动幅度更小,且发生低血压的可能性更低(P=0.)。

前文提到,BPV是包括早期血肿扩大和神经系统恶化,以及ICH患者的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通过抗高血压治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BPV变化所导致的不良预后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02虽有局限性,但控制BPV至关重要

虽然研究者在文中提到,尽管这是目前文献中描述BPV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但由于研究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设计,且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sbj/126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