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位于南京城市圈的天长,如何做到将91.1%的病人留在县域内就诊?
作者:张凌
来源:医学界智库
毗邻文化名城扬州46公里,距“六朝古都”南京75公里,处于安徽省最东部的天长是如何做到将91.1%的病人留在县域内就诊呢?8月12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揭开了其中奥秘。
天医院综合改革四个示范县之一。因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造成当地居民看病习惯到扬州、医院。病人向外转、费用向外流,县域内就诊率在改革前一直在80%以下,医保基金越来越紧张。同时,医院无序竞争、病人无序就诊,医院不愿意下转病人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也没有能力接治病人。为了解决之一难题,在安徽省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天长探索通过组建医共体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运作模式。
“我们在‘共’字上做文章。”天长市市委书记金维加介绍道,把医共体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就是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与新农合基金“打捆”由医共体统筹管理,新农合基金对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支付,结余的资金按照6:3:1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发展共同体,医院带动内部各成员单位协同发展,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结对帮扶、远程帮助等手段,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责任共同体,医院承担着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的责任。
金维加给记者举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镇的病人突发脑梗塞,通过绿医院以后,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患者进入了康复期,我们及时把他转到镇卫生院,继续接受治疗。每医院主任、副主任专门下去进行巡诊、查房、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已经可以下地活动了。这就让患者的家人减少了到我们市区的陪护费用、交通费用、务工费用,实现了患者少付费、少跑路,还能治好病。”金维加说:“我还有一组数字能说明农村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对人民群众、医疗机构和医保基金的多赢结果。”比如手术治疗阑尾炎,医院治疗,按病种费用是元,如果到镇卫生院治疗是元,节约了元;手术治疗胆结石,医院手术费约为元,镇卫生院约需元,患者减少了费用负担,基金也减少了指出,同时因为不需要陪护,所以患者家属的误工费等损失也相应减少。
要把病人留在县域,不仅要做好分级诊疗,医院的能力建设,医院能治得好,小病乡镇卫生院要接得住。据金维加介绍,与年相比,医院可治疗的病种达种(增加种),手术量达1.57万次;乡镇卫生院可治疗的病种达90种(增加40种),手术量次;村卫生室配置健康一体机等设备,就诊人次超50万。
此外,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政策,也是把病人留在县域的重要环节。在安徽省外就诊的门槛费是元、可报销比例为65%;省内县外就诊的门槛费为元、可报销比例为75%;县级就诊的门槛费是元、可报销比例为85%;乡镇就诊的门槛费为元、可报销比例为90%。
“年我市县域就诊率达到90.8%,提前两年实现大病医治不出县的目标。”金维加自豪地说。
想和界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
.
鍙g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閲屽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fzz/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