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也称脑溢血,是由非创伤性脑实质中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临床上,脑出血占所有中风的20-30%,急性死亡率为30-40%。
急诊室,一名男性患者被推进来时,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初步诊断后立即对他进行了脑CT扫描结果显示脑出血,且出血量比较多,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根据病情,在与家人沟通后采取保守治疗。然而在抢救两个小时后,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发出了警报声,宣告抢救无效。
发生什么情况,使这名患者突发脑溢血?
46岁的赵先生,已经有8年高血压史。但是据他的妻子描述,赵先生平时并没有按时服用降压药,经常想起来才会吃,在加上赵先生是个急脾气,劝了很多次他都没有上过心。
在发病当天,赵先生原本想送妻子上班,谁知道出现道路堵塞,时间慢慢过去,眼看着上班就要迟到了,赵先生耐不住焦急,不停地按喇叭,不一会他突然说头疼,片刻就晕了过去。
很多人在诊断出高血压后不在乎,认为高血压不会致死,但是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主要表现在并发症。
从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可推算出,中国的高血压人数约为2.7亿,大约每四个成年人中就会有一位高血压患者,但是许多高血压朋友经常犯一些错误,导致疾病恶化,导致脑出血和脑梗,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塞,心绞痛,冠心病等。
高血压易引发3种并发症,需警惕!
1,脑出血
大约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会发生脑出血。有数据显示,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通常发生在45-65岁的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压力,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会造成血压升高,而血压持续升高可导致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
2,心绞痛
高血压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会不断加重,还会使心脏负担增加,这可能引起心绞痛。一般表现为胸部中上部疼痛,可使左胸周围掌心大小,甚至整个前胸范围出现疼痛,边界不是很清楚。
这种胸痛,常为压迫性发闷或出现紧缩感,也可出现灼烧感,但不像针尖或刀扎样痛,表现为从胸部向左肩手腕发散式疼痛。
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高血压发展的后果之一。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此以往会发生心力衰竭。
降压4大误区,看看自己有没有踩雷:
1、自以为是,乱停药
不少人在血压稳定后,会将降压药停了。但是再停用降压药后,血压会再次回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因为,目前的降压药即使是长效降压药,也只能维持24小时。不按时用药,还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大,血压再次上升,造成严重后果。
2,忘记测量血压
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逐渐稳定。当血压基本稳定时,无需随时测量血压,但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失眠,熬夜,情绪,天气,体温等。
因此,会有很多人长时间没有测量血压,血压飙升的情况。
3、跟着感觉走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这导致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血压高。另外,不少人对高血压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没有出现症状,就不用服用降压药,或是认为服用降血压药不舒服,就不再坚持,这是高血压的陷阱。
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通常在脑出血,脑梗塞,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时,会出现明显症状。
4、吃了降压药就万事大吉
开始服药后,就把所有的降压任务全部交给降压药,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降压方式。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都会不断增加对血管的压力,在这样的生活作息下,降压药吃的再多,血压也不理想。
健康生活才是降压药的基础!
在生活中,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这几件事务必做好:
一:饮食健康
1,补充营养素
临床表现,80%的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都是因为长期缺乏鞣花酸元素。
健康的血管柔软且附有弹性,当人体缺乏这种元素时,血管壁就会失去应有的弹性。血管弹性下降,会降低血液的循环,从而诱发各种各种的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圣命果,石榴,葡萄都含有这种元素,其中圣命果中这种元素含量最高,高达66%。
每天在喝水的时候,加入5-6圣命果就能补充一天内所需要的这种元素。
2,少盐
盐是烹饪时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这是重要可控因素。
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低于6g(包括酱油,蚝油,辣酱等),高血压患者建议低于4g。
二:戒烟酒
吸烟会损害血管健康,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速动脉硬化。
香烟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其中,一氧化碳可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还会使血管变脆和变薄;尼古丁会让人产生烟瘾,同时会使血管发生痉挛、收缩,促使血压升高。
适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然而,中国的酒桌文化,往往饮酒时难以控制饮用量。经常过量饮酒会增加肝脏的代谢功能负担,诱发酒精性肝病。
因此,要预防血管疾病,最好戒烟,限酒,当然不喝更好。
三: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有利于控制血压,还有助于延缓衰老。
长期熬夜会使神经兴奋,促使升压素大量分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促使形成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如果长时间熬夜,很容易升高血压并导致猝死。
因此,为确保良好的睡眠,最好每晚睡7-8小时。
四: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血管的弹性,但运动应该适度,不要过度,否则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fzz/1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