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论坛III由贺红卫教授和尹龙教授共同主持,讲者分别为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刘爱华教授、天津医院脑科中心薛德友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学斌教授、医院张海林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医院的江裕华教授。此次论坛内容以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为中心,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多个重点病例分析,着眼于围手术期影像学评估、介入治疗新方法及器械使用,最后各位教授将多年经验进行总结分析。
首先由刘爱华教授讲解ONYX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的15年经验小结:
DAVF的栓塞经验小结
术前熟悉患者的血管构筑,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适宜的个体化栓塞策略(动脉、静脉、动静脉联合及特殊入路)
个体化栓塞需要耐心、毅力与决心,争取达到一次性治愈
动脉入路首选脑膜中动脉(黄金路径):选择危险吻合少,允许返流长
危险吻合的预防:球囊保护,术中双C多角度随时查看注胶铸型
接下来薛德友教授介绍了岩下窦入路栓塞DAVF的手术经验:
如果寻找IPS出口困难,可将导引导管置于C2椎体处,注入较大剂量造影剂,逆行造影,可能发现IPS出口,通过IPS是该入路治疗CSDAVF关键步骤。(本组病例75.7%病人IPS未显影)
如果同侧IPS发育不全,可以对侧入路,仍然不通者,可尝试通过“对侧IPS-环窦”进入患侧海绵窦进行栓塞。
若粘连或狭窄,可用导丝反复试探,必要时用小球囊连续扩张之后试探进入。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成功栓塞CSDAVF。
其后胡学斌教授就大脑中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行经验分享:
微导管的塑形,契合血管走行的微导管塑形,直头、45度、大C型、S型等等,有时需考虑立体角度。微导管进入瘤体过程需注意调整张力,以防突入“前窜”刺破动脉瘤。
Echelon-10、SL-10等细软的微导管有时更容易直接由微导丝引入动脉瘤腔内。
对于近端路径迂曲的颈动脉,有时需使用中间导管支撑,提高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部位的器械操控性。
选择较为柔软的弹簧圈,尤其对于较小的动脉瘤,如史赛克Target?弹簧圈等,以降低成篮及填塞过程中弹簧圈对动脉瘤壁的压力。
紧接着张海林教授就颅内血泡样动脉瘤介入技巧进行总结:
BBA瘤壁菲薄,瘤颈较宽,以载瘤动脉重建治疗(多重支架或覆膜支架,密网支架)为主。
瘤腔内栓塞不强求致密,采用补丁技术,支架后释放技术可增加瘤颈部的弹簧圈分布。
覆膜支架通过性较差,覆盖侧支血管易引起缺血并发症,需严格选择适应症。
多重血流导向装置可能是更有前途的方法。
BBA术后复发率高,再出血率高,应早期影像学随访(2周内)。
最后江裕华教授介绍了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研究:
3.0TMR相比:7.0TMRIVWI可以更可靠地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壁病变。壁厚度(AWT)可能是动脉瘤壁半定量测量的可靠参数。
VWI可以观察到动脉瘤壁的增厚,并且壁增强与动脉瘤壁的增厚呈正相关,动脉瘤壁增厚可能与新血管形成相关,密切参与动脉的发展、破裂和预后。
梭形和囊状动脉瘤之间不同的增器模式可能表明病理学上的差异,从而表明不同的临床预后和不同的治疗策路。
首都医科医院张净瑜供稿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jbby/1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