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于上月JAMAN
和缺血性卒中相比,脑出血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其致残比例却远高于缺血性卒中,而卒中后抑郁是导致血管事件后预后不良的重要的可以干预的因素。SSRI作为卒中后抑郁的首选药物,在既往Meta分析发现,它同时也增加了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可能与其影响血小板功能相关。由此来自MGH的作者团队提出问题:既然SSRI增加脑出血风险,那么脑出血患者还否能继续应用SSRI解决PSD的问题?抓住了这个临床问题,作者利用一个队列数据回答:1.SSRI在脑出血患者中是否有用?2.SSRI是否增加了出血复发风险?研究者从既往-的脑出血队列中获取了诊断及危险因素数据,同时还有基因信息和每半年的随访情况,整个队列中的平均随访时间达到了53.2个月(4年半),这里还是想说,医院的各个队列建设真是非常棒,既然基因数据有了,相信对于生物样本的收集也包含在队列中了。虽然这个研究也就是个单中心的,但是数据量和全面程度真是高。我们自己虽然可以通过医嘱、诊断、影像组成一个回顾性研究,但是生物样本如果不是建立队列,可是没办法收集的。作为回顾性研究,能够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除了高质量的数据外,严谨的统计学方法也是必须的。整体上看,回顾性研究的结论还是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得出结论。在混杂因素的控制上,作者选用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出血体积,终点选择了mRS、出血复发、抑郁量表评分。具体来说,作者首先将所有因素进行log-rank检验,同时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判断其与结局的相关性,之后选择了P0.2这样一个宽泛的标准纳入多因素分析。同时,应用步进法逐步排除多因素分析中无关的因素,同时保证始终纳入SSRI应用这一研究的目标。回归分析采用了竞争风险模型,以死亡作为竞争终点,来降低死亡这一事件对于服药结局的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之后,进一步验证变量是否符合PH假设。对于因素间的多重共线的情况,作者排除了方差膨胀因子VIF大于5的变量,以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上述步骤之外,作者还应用了几种方法,以进一步降低混杂因素的干扰。首先是通过是否应用SSRI类药物进行1:n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其次,比较不同SSRI类药物的终点;第三,比较高/低剂量的SSRI类药物的应用的终点;第四,在脑出血复发高危人群(脑叶出血、ApoE基因型、既往复发性脑出血病史)中,重复上述比较。最后,通过FDR率校正多重检验的错误率。文章的结论,直接放图片了:总体上和亚组中,SSRI均增加了脑出血复发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抑郁的评分。
图1:SSRI类药物应用与脑出血复发的关系
图2:在不同亚组中,SSRI类药物在两个结局中的HR值
这一篇文章,通过既往研究,提出一个推测,通过一个单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初步进行了验证,得出结果。整个过程,有因有果有过程,值得仔细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jbby/1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