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微创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发展,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因其简单、安全、快速、损伤小的优势应用越来越多。准确而安全的穿刺是保证疗效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但是临床上因为CT定位误差、术者操作偏差、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均可引起穿刺方向、距离等出现偏移,导致穿刺失败。
3D打印技术是当今最热门的生物医学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影像技术(CT﹑MRI等)资料的辅助,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出待构建体的三维结构,然后用相应的材料逐层创建出实体,具有高精度、构建速度快的优点。
滨医附院神经外科应用3D导板导航下微创血肿穿刺具有三个特点:
(1)精准、安全。(2)无需全麻、头架固定。(3)3D打印材料费仅仅50元。(4)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只需10分钟)
1.影像资料的获取:
患者行颅脑CT检查,采集高分辨率薄层CT扫描数据。一般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lmm,重建层厚0.5mm,层间距0.1mm。将原始CT图像以DICOM格式保存以后,再刻录导出至DVD光盘中。
2.术前准备:
(1)高配置台式机电脑、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3D打印设计软件等。
(2)医用颅脑外科电钻及钻头,无菌手术器械包,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无菌敷料包及洞巾,无菌手术衣及手套、缝线,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记号笔等。
(3)患者准备:监测并控制血压,行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心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化验,心电图,术前禁食,剃头等。
3.颅脑CT数据的自动导入:
利用Mimics16.0软件的自动导入DICOM格式的二维图像资料的模块,对资料的完整性检测完毕之后,将DICOM格式的颅脑CT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系统中的Mimics16.0软件中,进行无损压缩及序列检测,并设定好颅脑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个方向,确定颅脑图像的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而完成颅脑数据的自动导入。
4.设计颅内血肿的穿刺通道:
颅内血肿的穿刺通道的设计,首先根据之前三维重建的头部模型确定好穿刺点,然后根据之前三维重建的颅内血肿模型,精确计算穿刺通道的长度和方向,穿刺通道注意避开外侧裂及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颞部穿刺点应避开颞部重要血管及功能区,穿刺通道应避开外侧裂、大脑中动脉等重要结构。
5.3D打印引导下微创穿刺术
滨医附院神经外科在年9月成立3D打印医学研究所,在李泽福主任带领下成功将3D技术应用到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并成功实施全球首例3D打印辅助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自3D导板下微创血肿穿刺术开始应用至今,经过无数次的改良创新,进行了近例手术,手术效果满意,随机选取几例与大家分享:
病例一:患者王某某,男,46岁,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入院。入院查体:嗜睡状态,呼叫睁眼,言语尚可。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应存在。左侧肢体肌力2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后排除手术禁忌,行3D导板下经额部血肿腔穿刺术,术后复查颅脑CT如图,引流管位于血肿腔中心,穿刺位置满意。辅以尿激酶血肿腔注入术后3天复查血肿已基本没有。
病例二:患者张某某,男,50岁,因“突发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6小时”入院。入院查体:嗜睡状态,呼喊睁眼,言语不清。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应迟钝。右侧肢体肌力2级,左侧肢体5级。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后排除手术禁忌,行3D导板下经额部血肿腔穿刺术,术后复查颅脑CT如图,引流管位于血肿腔中心,穿刺位置满意。术后17天复查颅脑CT示血肿完全吸收,右下肢肌力4+,右上肢肌力4级。生活自理。
病例三:近期我院一年轻职工因劳累过度发生脑出血,经过科室讨论予以急症行3D打印辅助颅内血肿穿刺术,术后复查CT示引流管正中血肿中心,引流效果满意,患者意识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
3D打印技术是当今最热门的生物医学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影像技术(CT、MRI等)资料的辅助,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出待构建体的三维结构,然后用相应的材料逐层创建出实体,具有高精度、构建速度快,可实现按需制造等优势及个性化、精准化、远程化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医学领域的应用。应用3D导板辅助微创血肿穿刺不仅精准、安全,而且局麻下就可以进行手术,降低了全麻手术风险,大大节省了手术费用。并减少手术创伤和缩短手术时间。
热烈欢迎各位同仁及兴趣爱好者!
年11月18日第四期全国3D打印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培训班将在山东省黄河之畔—滨州举行。全程实战操作培训及现场疑问解答,带你走进神奇的3D打印,掌握精准医疗技术。
培训班信息
第四期全国3D打印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培训班
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D打印在神经外科中应用
时间:年11月18日
报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zzbx/1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