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卒中已经成为首二位死亡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校正年龄后的年卒中发病率为~/10万人口,年卒中死亡率为58~/10万人口[1]。高血压在全球影响超过10亿人,是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DBP)每升高5mmHg,卒中危险增加46%。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卒中的防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卒中急性期及恢复期对血压的控制原则及目的不同。在卒中急性期,科学的管理血压有助于控制病情恶化、改善预后;而在恢复期,血压的科学管理则对减少卒中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针对卒中的血压调控进行了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但是对于卒中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何种阈值范围内以及急性期是否需要强化降压,仍然没有研究结果为其提供确切的依据,目前更是提出了需基于患者的慢性高血压病史、颅内压、年龄、卒中病因、距卒中的发病时间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管理的观点。
一、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一)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原发性脑出血(IntracranialHemorrhage,ICH)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居各类卒中的首位,其急性期对血压的监测和管理是影响ICH预后及结局的关键问题,但是应将血压控制在何种阈值范围,目前仍没有前瞻性研究为其提供依据。
1.ICH后的血压升高不应过于积极的降低血压
ICH急性期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和血肿周围水肿,颅内压增高,通过Cushing反应反射性的引起血压升高,以保证正常脑灌注,在ICH急性期,有>80%的患者出现血压升高[2],这种血压升高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回顾性研究表明,入院时后急性期的快速降压与病死率升高相关,因此对于ICH后的血压升高不应过于积极的降低血压,否则会破坏此种保护性的自动调节机制[3]。理论上讲,急性期持续严重升高的血压可造成出血时间延长及再出血,从而增加血肿扩大的风险。因此,对ICH后血压急剧增高者,适当地降低血压对防止血肿扩大及病情进展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单纯SBP≤mmHg与血肿扩大或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不明显;rFⅦa治疗ICH试验证明基线血压与血肿扩大无相关;关于血肿扩大的前瞻性研究及早期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也均没有证明基线血压与血肿扩大有明确的相关性。
ICH急性期降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潜在的出血点再次出血,以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对于由于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畸形(AVM)引起的ICH,其发生血肿扩大的风险较高,急性期的降压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大血管病变不太明确的原发性ICH,血压轻度升高后血肿扩大的风险较低,且急性期血压升高理论上也降低了血肿周围水肿区域缺血的风险。
2.急性脑出血是否需要强化降压?
近些年的一些大型研究分析了关于急性脑出血是否需要强化降压的问题。在一小型的临床研究中,我们针对发病8小时内的ICH患者进行强化降压治疗,发现强化降压使平均动脉压降至mmHg以下是安全的,并没有增加早期神经功能的恶化、血肿的扩大及脑水肿[4]。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重点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北京白癜风到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zlff/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