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5日,一张特殊的“夫妻合影”出现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的屏风前,这里是他们二人的母校。然而这张“合影”非常特殊,因为这是两具骨骼标本。左边的男性骨骼叫李秉权,是中国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右边的女性骨骼叫胡素秋,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云南著名的妇产科医生,他们是一对夫妻。在丈夫离世14年后,妻子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与爱人在母校“重逢”了。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捐献自己的遗体,让死后的“身体变残缺”,这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中国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礼记》中写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祭祀祖先是非常看重的,如果遗体捐了,让后人如何祭拜呢?这两位医生夫妻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李秉权,出生于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一个小手工业的贫寒家庭,幼年时父母就去世了,兄嫂用3架织布机供他读到高中毕业,李秉权不忍心让兄嫂继续为他操劳,他步行2个多月去昆明求学,来到了国立云南大学。因为从小目睹了日本侵略我国的残忍场面,他立志要为振兴中华民族而献身,于是他选择了学医。25岁那年,李秉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生挚爱——胡素秋,她是比他低一年级的学妹。胡素秋,年出生于昆明,是护国战争名将、曾任云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千金,对于这一位正气凛然的学长,她早就倾心于他,年12月,两人喜结连理。不久,志同道合的夫妻二人一起被聘医院工作,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医师。从这一天起,李秉权先生与胡素秋女士再也没有离开医学领域。年,李秉权先生在没有专门病床、没有固定助手、没有开颅专科器械设备的情况下,仍然建立了云南省第一个脑系科门诊,填补了我省无开颅术、无神经外科的空白。后来,他又有了更多的“首创”——云南省首次“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国内首次“为一双头畸形人成功切除寄生性小头”……李秉权先生为我国医学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胡素秋女士亦是为医学事业鞠躬尽瘁,她是昆明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她曾任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妇产科学会委员;她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5年,最后与丈夫一起捐献遗体。可想而知,这样为医学鞠躬尽瘁的人是非常繁忙的。他们的儿子李向新回忆道:“我父母一直都特别忙,忙到没有时间一起坐在家里吃饭,去食堂随便吃吃就继续工作。就算难得在家一同吃饭,谈的话题都是最近遇到了什么病例,该如何处理。白天忙碌十几个小时,晚上回来两个人还一同看书、讨论……”一次,胡素秋不小心跌倒,引发脑出血,当年近70岁高龄的李秉权先生亲自操刀,把死亡线上的妻子硬是拉了回来!手术成功以后,李秉权先生长叹一口气,一下子累瘫在地,让人泪目。年,李秉权与胡素秋说起了“遗体捐献”这件事,李秉权老人说道:“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起初听到这些话的胡素秋老人和3个儿女并不能接受,但夫人胡素秋立马就理解了丈夫的心,她知道当年医学院的遗体根本不够用,经常是30多个学生用1具遗体练习解剖,甚至丈夫当年还和同学去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临床科研严重不能满足。“我同意。”胡素秋老人说道,并且自己也毅然加入丈夫的行列,他们在“捐献遗体申请表”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年3月8日,两位老人一起领到了“捐献遗体”的荣誉证书,看着上面烫金的文字,夫妻俩相视一笑。年3月29日,李秉权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3岁,他的遗体被送去了昆明医科大学。年12月21日,胡素秋女士离世,享年93岁,她的遗体被送去了母校昆明医科大学。年,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夫妻二人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相遇”了,旁边写道——“献身医学,敬畏生命”,注解为——“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9月25日,他们的亲人来到这里“看望”二人,无不热泪盈眶,女婿说道:“感觉他们‘重生’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延续他们的爱情,也回到他们热爱的讲台,世世代代向学生传授人体骨架奥秘,传授这种精神。”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根据数据显示,从年~年,像李秉权、胡素秋这样向昆明医科大学申请志愿捐献遗体的民众已达人,其中85人完成了捐献,其中不乏退休干部、老革命家、学校校长。随着国家各方面水平的进步、人民越来越文明,很多人接受了“遗体捐献”的行为,并且加入其中。在这里,笔者向他们所有人致以诚挚的敬意!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社稿件、《93岁医学教授捐献遗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zlff/1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