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笔者在阅读一些中医医案或临床病例报道时,发现一些医家把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意外中的“脑出血”称之为中医“脑衄”,实属不妥。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或急性脑血管病,包括了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通常把这类疾病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而“脑衄”这一病症,在中医学上很早就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是指鼻出血甚者,或口鼻俱出血者。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谓:“鼻出血如泉,曰脑衄。”。而且,中医诊治血症专著,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还进一步解释说“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非别有一道来血也。亦非真从脑髓中来,此不过甚言鼻衄之重,而因名之曰脑衄耳。”。可见,中医的“脑衄”就是鼻出血,只不过鼻出血较多、较重,血从口里面都出来了,根本就不是现代医学的“脑出血”。
笔者复习中医文献发现,与“脑出血”最为相近的中医病症名为“脑充血”。这个病症见于清代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脑充血门》有“脑充血头痛”、“脑充血兼腿痿弱”、“脑充血兼偏枯”等病案记载。但这个“脑充血”也不一定全都是现代医学的“脑出血”。
笔者以为,有些医家把“脑出血”称之为中医“脑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中医理论创新;二是为了指导中医临床治疗。前者是为了中医理论的与时俱进,后者是为了在治疗时警示医生不要用或慎用中医活血化瘀药,因为担心活血化瘀药会加重脑出血。其实,中医的理论创新一定要有中医的理论根基,不能取类比相,随意而言。至于脑出血是否可以用活血化瘀药的问题,这其实是中医诊疗疾病最基本、最常识的问题,那就是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中医治病是要“辨证”、“论治”的,对于“脑出血”来讲,是否用活血化瘀药,要依据“脑出血”患者临床具体中医症候来决定,有瘀血征象就用,没有瘀血征象就不用,而且中医活血化瘀药那么多,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功效各有不同,你只管按中医急性“中风”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就可以了,没必要纠结是否用活血化瘀药。
笔者认为,从祖国医学的理论渊源和中医疾病病症学来讲,把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还是归属于中医“中风”为好,或者称为“急性脑中风”更为妥当。一是这个中医传统的疾病名称称谓,老百姓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便于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也有利于提高老百姓对这个病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行动;二是从中医发病学、病症学、诊治原则来讲,符合中医的发病学特征,符合中医对疾病的命名原则、治疗原则和中医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原则;三是从中西医疾病诊断对应属性来讲,没必要依据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如颅脑CT、MRI),把“脑出血”诊断非要对称到中医的某个具体的出血病症,因为它就是中医的中风病。因此,不要再把“脑出血”命名为中医的“脑衄”了。更何况,中医“脑衄”在中国医学史上已经是一个中医特定的病症名称了,即重症鼻出血。
备注:文章为个人临床随笔,仅代表一家之言,只供交流,别无它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zlff/1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