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要防心门失守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家庭医生杂志记者/王若兰受访专家张晓慎医院(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医学博士、心脏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医院协会心脏血管微创外科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学术常务委员,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学术委员,广州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外科分会常委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冠心病等越来越高发,得心脏瓣膜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曾发表研究:我国瓣膜性心脏病加权患病率为3.8%。即每人中,就有接近4人患病。据说,得了这个病,只能做手术,把胸腔锯开,换上新的心脏瓣膜,想想就让人觉得恐怖又危险。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万一得病,就只能“开膛破肚”、更换瓣膜吗?“心门”老化,中老年人多发张晓慎主任医师介绍,人的心脏有4个瓣膜,分别是三尖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它们就好比心脏这个小屋的门。”正常情况下,瓣膜能够正常地打开和闭合,让血液可正常流过,也不会倒流。但人上年纪后,“阀门”使用时间长了,难免会老化;或由于细菌、真菌感染,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创伤等原因,导致“阀门”变得狭窄或关闭不全。于是,血液就无法正常流过瓣膜,或出现反流。这会使得人体缺血缺氧,进而使人的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心慌、气喘,累得不行;严重时会在夜间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平卧休息;晚期还会出现双下肢水肿、咳血丝痰等。为了有足够的血液,心脏在人体的“指挥”下还不得不更卖力“泵血”,超负荷工作。长此以往,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造成死亡。“近几年,得心脏瓣膜病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张晓慎主任医师说。缘于,很多中老年人得了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也是心脏瓣膜病的常见诱因。张晓慎主任医师提醒:“如果出现心慌、气喘等症状,医院做检查。”心脏瓣膜病早期多无症状,很多患者都是体检时做体格检查,比如听诊或者心脏彩超等,才发现患病。如果出现明显症状才察觉,病情往往已到中重度。尽量先修复,“缝缝补补”还能用得了心脏瓣膜病,就一定要换瓣膜?张晓慎主任医师说:“轻度的、没有症状的,可以先进行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变达到中度以上,或是出现症状,才建议手术。手术也不等于就得更换瓣膜,可以先修复瓣膜。“越早手术,修复的可能性越高,也防止心功能严重恶化。”医院,有60%~65%的心脏瓣膜病患者,都是进行修复手术。其实,修复瓣膜手术的难度比更换瓣膜高很多,但只要有修复的可能,他都更建议病人选择修复瓣膜。“换瓣膜会有直接副作用——人工瓣膜衰败、抗凝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甚至影响心脏功能。毕竟不是原装‘零件’。”“做瓣膜修复的患者,术后一般只需要吃3个月抗凝药,不用终身服用,饮食上也不用忌口,大多数生活质量都会更好,寿命也更长。”年纪大了,还能经受手术吗张晓慎说:现在的心脏瓣膜手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把胸骨锯开,而是进行胸腔镜微创手术。即只需在胸前“打”几个小洞,就能修复或更换瓣膜。这样的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恢复更快;术后留下的疤痕很小,相对更美观。张晓慎介绍,在他接诊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当中,很多都七八十岁了,大多数手术一周后就能出院。绝大多数患者修复后,长期效果都很好,不用二次手术。必须换瓣膜,选哪种比较好如果“心门”已经损坏严重,修无可修,那就只能更换瓣膜。瓣膜分机械和生物两种:机械瓣膜多由金属、热解碳等材质制成,生物瓣膜多由猪、牛的组织制成。该怎么选?张晓慎介绍,通常情况下,从使用时间考虑,机械瓣膜更适合55岁以下人群。他们的生存时间比较长,而机械瓣膜的使用寿命也比较长,可减少二次换瓣膜的可能性。生物瓣膜更适合60岁以上人群。使用该瓣膜,无须终身吃抗凝药,老年人较易适应。“不过,还要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是不是可以按照医嘱准时服药以及方便就医复查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医生可以给予建议,但是最后的决定还是需要医生、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商议。”他特别提醒,选择机械瓣膜的患者,切记每天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药吃少了,可能导致血栓甚至人工瓣膜损坏;吃多了又会引起消化道、大脑出血。“据统计,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十年,有6%左右的患者因抗凝药服用不当而死亡。”(通讯员:张灿城编辑:凌茜雯)来源:《中国家庭医生杂志》五月刊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yzn/158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