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张海音丨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

转眼,北京第二届精神分析取向连续培训即将在年3月10日开始。

再读张海音老师的讲座稿,竟然有了很多新的理解。看来过去一年在精神分析连续培训中的浸泡,改变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再次把张老师的演讲稿发布,分享给大家,不管是咨询师,还是众多心理学的爱好者。??????

主题: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精神分析的视角

时间:年7月4日

主讲:张海音

主持:郝滨

嘉宾:张天布

记录:King

开场:

郝滨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成为心理治疗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无论是理论学习、在督导下的临床实践还是个人体验,都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张天布老师和我的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中,才特别设立了这次晚间讲座。既是项目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和各位同道相互交流的途径。特别荣幸,邀请到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张海音教授主讲这部分内容。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海音教授和他的精彩讲座。

正式讲座: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精神分析的视角

张海音教授:

如果有一个两个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员,然后能够有两年、一年或半年的时间,边督导边专题学习,可能非常地好。我非常高兴,天布和郝滨两个兄弟,在我们上海搞了这么一个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很好的以基本理论体系为提纲的系统课程。就今天晚上这个主题与大家分享,当然更多的可能是我的一些感受,从心理咨询、治疗实践,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刚才郝滨也提到,包括个人成长、职业成长,可能涉及到哪些内容。

这句话还是我比较喜欢的,歌德说的,很有一点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味道: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的时候,便开始知道到自己的存在。

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人怎么感知自己的,是被周围人对待回应,逐步积累形成的,我从小到大被周围的人怎么回应,当然可能是非言语的方式,我大概知道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我们没有与别人的互动可能很难形成自我。我想这点不仅精神分析,包括人本等,毫无疑问,都从这个角度来看。

所以呢,进一步,刚才我们去引申,如果我们讲,心理咨询凭什么能帮到人,不就讲个话么,还讲出什么豪言壮语来?你怎样帮助一个来访者,难道他不比你懂道理吗?我发现有的比我懂道理,网上资料、看的书比我多,并不是理论上懂不懂道理的问题。其实如果一个来访者感到一个咨询师能够帮助到他,他想试试看,每周一次或多少时间一次,相当一个阶段他是看被你怎么对待,对你特别崇拜理想化的时候,你有没有飘飘然,感到自己可以决定别人的人生;对你有质疑感到你好像骗钱嘛,没啥帮到别人嘛,你有没有以怨抱怨就不理他了;当很多问题很想努力解决然后停滞不前的时候看你有没有气馁,有没有找到理由借口结束了——他是看你有没有很好地对待回应他,是吧。如果他感受到,如果他很崇拜你很相信你,你也没有好像很厉害;对你很挑战、质疑你,你也没有以怨抱怨一脚踢开;当他跟你关系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你也没有简单结束中止,他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感觉到,哎,我是可以被别人这么对待。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说说容易,其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个过程当中还会有很多的感受到反馈,从这角度来讲,我个人感到精神分析最有利的地方是能够察觉到一些人际潜在互动对一个人的真实的互动,有很多案例。

今天我们因为这个班开张了,有很多主题涉及到了,潜在的互动决定了一个人关系模式、亲密关系模式,这个不是用理论、很高的学历教育、职务等衡量的。这些模式并不见得能够进入意识层面察觉,站在这个角度去看,我感到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职业真是蛮好,可以在帮人过程中看到自己很多特质。换句话说,这个职业本身,做得好又是一个自我修炼哦(笑)!这是一个很高的张力,因为职业是有对你有要求的,你不能随性,又有一个目标,这目标本身在你自己,我们讲修炼也好、自我察觉也好,本身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讲察觉自身感受这非常重要。

人心隔肚皮,一个来访者来,他带着他所有的过去,有些问题他不一定意识得到,他很想解决问题,什么都愿意跟你讲,但是有些东西他讲不出来,你怎么了解他?你跟他完全是不同的成长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千万千万别忘了这么好的材料:再不了解的一个人,他跟你相处,激发出你什么感受?这个对他来说,理解他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说,他经常内心体验到的许多东西,在跟你相处的时候会传递给你,让你也体验到。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察觉自身感受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分析我们自己,而是很重要地去理解对方可能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是这样吧?很有可能,当然不是绝对,并不是他激发我什么感受,我就一定能够推测。比如大家在实践当中碰到很多,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让你感到他无懈可击、很讲礼貌、很讲道理,总是站在很有利的位置,然后呢又让你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呢,又不直接说你不好,这样个案可能马上会让你知道,他自己内心自我要求蛮苛刻的,然后呢跟你相处时候也会让你感到很有压力,不能做错什么,是不是跟他比如说自恋人格特点、跟他什么成长经历有关,你马上就可以从很多专业、或你的咨询经验当中去发现。一个人确实他会身不由己地,不管意识层面想怎么努力,他的特色会传递给你,所以我们是希望通过传递自身的感受帮助我们去理解对方。当然除非是由于我们自身的问题,比如他让你有这个感觉,其他咨询师跟他相处没这个感觉,那可能与你自身的特色有关。

所以这一点,包括后面系列课程里会提到反移情的问题,现在精神分析认为主要是从来访者激发出来的角度来考虑,否则的话老师说:是不是我们没有解决好的冲突?你边跟来访者工作边想:我是不是有问题没修通好?你没办法有效工作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我这个冒出来的某个不妥的感觉是不是来访者的激发出来的,更多的是这个角度,这可能更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察觉工作。然后除了案例督导,还有同行交流当中,人家会感觉你怎么有这感觉,别人没这感觉,是不是你的个人的问题?这就有机会让我们去对照。但关键一点是我们讲到的,对我们自己的感觉要保持敏感,因为我们比较容易走到的是理性的东西:应该不应该、我们有什么办法……咨询师一上来接触来访者,好像两大任务压力很大,第一我们要看明白他什么问题,不要普通、严重心理问题都搞不清楚;第二至少咨询结束前我们有什么招术建议没有,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来讲,你以倾听为主就好啦?结束啦?要收钱的!到最后总要有点说法,是吧。我们一开始谈的总要是这两大任务,当然我不是说要忽略,但身不由己的会影响到我们什么感受的察觉。

所以非常重要的,你既要有专业的运作:脑子里面要思考,同时要保持:我跟他相处的时候我自己啥感觉。其实我理解有很多东西是类似的,我们现在很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中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yyzn/15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