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术式对比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生原因很多,高血压是第一位,其次是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等为诱发因素。它的致残致死率非常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手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目前手术治疗采用的原则,主要目标在于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残废。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结合脑造通器微创治疗手术等。

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

该术式多用于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已发脑疝的患者。

优点:术野暴露好,可在短期内迅速清除血肿。可以直视下止血,可缓解脑水肿和改善脑脊液循环通路,降压效果好。

缺点: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可导致神经损伤、二次出血的发生率高、脑组织损伤大。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采用直切口,颅骨钻孔后扩大骨孔成直径约2.5CM的小骨窗,结合显微手术技术,吸除血肿。

优点:手术视野直接确切,清除血肿完全,术中出血量可控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缺点:不能充分减压,手术通道无保护,手术器械如吸引器、双极电凝等进入通道容易误伤周围脑组织。

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

优点:操作简单,能减少因过度抽吸导致的再出血。

缺点:不能立刻清除血肿,需要数天才能使血肿引流干净,置入引流管易引起重复损伤,且软管不固定、易堵塞从而导致降颅压效果差、易发生感染。术后引流管对MRI成像的干扰较大,不利于观察评估。

结合脑造通器微创治疗手术术

手术仅需要在颅骨上开一个硬币大小的创口,沿创口使用球囊缓慢扩张柔性牵开脑组织,辅以管状脑压板固定手术通道,在周围脑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下,神经内镜或显微镜、吸引器等器械在通道内进行血肿清除。

手术特点

①球囊柔性牵开脑组织,极大地减少脑牵拉和脑损伤;

②管状脑压板固定手术通道,为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的同时很好的保护到周围脑组织,避免器械进出误伤;

③无需切除脑组织,减少手术出血;

④球囊导管抽吸血肿,降低颅内压,准确定位;

⑤减压充分及操作相对简便,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⑥有效显露和微创,感染率下降,手术后反应轻,预后良好。

脑造通器的应用使脑组织暴露和牵拉都降至最小,有效地构建并保护手术通道,克服了以往切断通路血管和吸除脑组织造通道的特点,避免医源性脑创伤,减少病残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该技术使用范围广泛,联合显微镜或者神经内镜等器械能有效解决高血压引起的基底节区出血、脑叶出血、脑室出血、小脑内出血、丘脑出血等多种出血情况。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好、效率高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小结

脑出血的治疗,不局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须依据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在脑出血后选择一种创伤较小的手术能够及时清除脑内血肿,在挽救生命的同时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将有助减轻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

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疗器械孵化平台

更多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kfhl/124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