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十问十答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2160.html

笔者有幸受邀参加“高血压脑出血高峰论坛”,作题为“从心脏科角度看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报告。

作为一名高血压专业医生,天天讲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脑出血就是其中重点之一;天天讲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高血压急症之一。但切实的管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却是经验空白。但这确实是一个临床重点的问题。为此查阅复习了相关的文献,分享出来,与高血压领域、神经内外科领域的各位专家、各位医生一起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高血压与脑出血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生和复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与不良预后相关。每降收缩压10mmHg直至/75mmHg,可降低卒中风险1/3。在脑出血急性期75%存在血压高,50%有高血压病史。

二、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为什么会高?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高血压病史、急性期反应:应激激活的交感系统、皮质激素、RAAS等、压力感受系统受损、颅内压升高(cushing反应)、疼痛、感染、尿液贮留、ICU情绪应激焦虑恐惧等。(图示)

三、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的利与弊?

弊:(1)增加出血速度、加大血肿、增加颅内压(2)诱发其它高血压急症:如心力衰竭、急性冠脉事件等。

利: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有助于维持较高颅内灌注压,保证脑灌注,维持脑功能。

四、降压还是不降压,降到什么水平?

医生圈内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切以RCT证据为王。

10年前的指南建议:年美国AHA/ASA的建议

翻译过来3句话:

1.如果收缩压mmHg或平均动脉压mmHg,可考虑积极降压。

2.如果收缩压mmHg或平均动脉压mmHg,且颅内压升高,考虑在监测颅内压的情况下降压,维持脑灌注压在60到80mmHg。

3.如果收缩压mmHg或平均动脉压mmHg,但颅内压未升高,可考虑适度降压。

总体感觉,降压顾忌脑灌注压,未提强化降压。

证据:

1.ATACH研究:美国,85例,血肿20ml,不同收缩压(,,mmHg三组),3个月死亡率无区别。

2.主要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INTERACT1:GSC14分,收缩压(,mmHg),血肿增加率似减小,无不良反应。

上述2研究均规模小,说明力欠足。

10年后的指南建议:年美国AHA/ASA的建议:

翻译过来2句话:

1.急性脑出血患者如果收缩压~mmHg,且没有急性降压禁忌证,急性降压到mmHg是安全的,可改善躯体功能。

2.急性脑出血患者如果收缩压mmHg,可考虑应用静脉降压药积极降压,并密切监测血压。

总体感觉对降压更加积极,但仍模糊表达的意思,如没有细说什么是降压禁忌症。

证据:

1.主要证据INTERACT2:例,主要来自中国(占68%),ICH6小时内,收缩压目标(ormmHg),应用当地可获得的静脉药,平均出血量11ml,GSC评分14分,主要结论:安全性:不增加死亡率(两组死亡率均12%)或其它损害;有效性:90天死亡或严重残疾无区别,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

研究缺点:入组患者出血量较少,脑功能均维持良好,可见颅内压升高均不明显。这样的轻症患者是否可以代表重症患者?

更低是否更好?

证据:

ATACH-2研究:两组降压目标:标准治疗组目标~mmHg,强化降压组~mmHg,在出血发作4.5小时内必须开始抗高血压治疗,并维持降压目标24小时。研究使用的药物为尼卡地平。这项试验在入组例患者(目标数量为例)后因结果无效被提前停止。

与INTERACT2相比,实际上ATACH-2的平均收缩压下降更早更快,24小时内ATACH-2的平均收缩压为~mmHg,而INTERACT-2研究为~mmHg。降压可能过度了。

同时前述研究也观察到,强化降压血压对减少血肿扩张的效果不明显。降压如果只是为了控制血肿的发展速度似乎并不对。

降压的争论只是部分性解决了。

五、用什么药降压,静脉药还是口服药?

毫无争议:短半衰期的静脉降压药,不推荐口服药。理由短半衰期的静脉药降压作用可控。口服药一旦过度降压,不可控;且急性脑出血常因意识或吞咽困难,不能服用口服药,易致误吸。

六、哪种静脉药更好?

没有答案,目前没有谁比谁好的证据。以当地可获得,且本医疗机构使用经验丰富为宜。常用有乌拉地尔、尼卡地平、地尔硫卓、拉贝洛尔、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后两者传统认为可能增加颅内压。INTERACT2中最多应用的是乌拉地尔。

不管使用哪种降压药,均需严密监测血压,以防降压过度。不管使用哪种降压药,个人建议在开始头半小时均应小剂量开始投石问路,再逐渐滴定调整。而不宜开始就大剂量推注。

七、降压速度

第一天收缩压下降不超过20%,避免影响脑血流(Stroke.;40:-)。个人意见:应综合考虑脑出血压前的基础血压状态、血肿部位大小和意识状态、颅内压水平等,病情越轻越可积极降压。病情越重,越应顾忌脑灌注水平,降压宜平和。

八、急性期还是否继续应用以往的口服降压药?

利:有利于血压管理。维持既往降压药时,静脉降压药仅处理应激性升高的血压即可;也有利于从静脉降压药过渡到口服降压药。

弊:意识状态和吞咽功能不佳患者,可能出现误服。

个人意见:对轻症患者,可考虑继续应用既往的口服降压药。

九、何时完全过渡到口服降压药?

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吞咽无障碍或经鼻胃肠管进食患者,应逐渐过渡到口服降压药。

逐渐加用口服药和逐渐减用静脉药,口服药的种类和剂量可参考脑出血前用药史。如经鼻胃肠管应用口服药,应考虑降压药是否可以掰开研磨。一般控释片和缓释片不应破坏药物结构。宜选用分子长效的药,如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多数的ARB和ACEI等。

十、长期血压管理的目标和降压药的种类选择

目标血压:AHA/ACC高血压指南目标/AHA/ASAICH指南均建议/80mmHg,2~4周达标。高龄体弱患者可稍放宽,以可耐受为宜。降压应平稳,尤其高龄体弱患者要延长降压达标的时间。

降压是硬道理,达标是硬道理。降压种类选择反而是次要的。鼓励按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优选联合降压方案选用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pwlh.com/jbby/11302.html


当前时间: